在无经验、无指导会议速记、无采访经费的情况下

日期:2016-08-26 / 人气: / 来源:网络整理

在无经验、无领导会议速记、无采访经费的情况下

  ▲在新书首发仪式上,该书志愿者们戴上了胸花。

  图片由蒋晓东供给

  浙江在线03月28日讯一张旧照、一件老物、一段回想,会议速记,浮现的并不仅仅是个人的喜怒哀乐,而是全部城市发展留下的痕迹。在北仑,近百名志愿者自发组成了“北仑城市声像记忆工程”志愿队,录音整理,他们历时三年多,采访记载了“城中人”的种种经历,共同完成了折射城市变更的《见证———20位市民口述北仑30年变迁》一书。

  昨日,该书在北仑档案馆举办了首发研究会,书中的口述者也作为嘉宾来到现场,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的时刻。

  孩子的茫然令她心中一动

  在昨日的运动现场,散发墨香的500册书籍首批到位。发起人蒋红高兴地介绍起该书的“前世今生”,和她一样,很多志愿者都很激动,就连到场的市民也深受沾染。

  据介绍,《见证》一书是在北仑档案馆、北仑新碶街道牡丹社区主导下,由民间组织“北仑城市声像记忆工程”志愿队独立完成的。全书共计40余万字,200多幅照片,是我市乃至浙江省第一本由志愿者独立完成的社区口述历史类的图书。

  不过,很多人想不到,创作该书的想法源自生活中一个细节。据懂得,已到中年的蒋红是从事城市建设档案工作的,或许是工作关系,也可能是该年纪层的心情使然,她特别在意这个城市的变迁。四年前的一天,蒋红和儿子一起散步。“还记得吗,你本来读初中的学校就在这里。”看着眼前高楼林立的居民小区,儿子却是一脸茫然。蒋红说,当时自己的心里就“咯噔”了一下,没想到儿子记忆中的母校已被“删除”了。“长此下去,曾经的城市模样就会被大家淡忘,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作为一名城建档案工作者,蒋红心中突然燃起一股豪情,她感到应当把城市成长的足迹记载下来,留给后人。

  凭借专业优势,蒋红假想用照片、录音、录像等手段来保存这个城市的点滴变更。“声像档案,能给人一种翔实、直观的感受。”不过蒋红也深知,仅仅依附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近百名志同道合者汇聚一起

  2013年8月4日,“北仑城市声像记忆工程志愿小组”在北仑区第一高楼广隆金融中心顶层发布成立,首批成员仅10人。当天,登上第一高楼的志愿者是:蒋红、张兴赟和周云帆。有趣的是,周云帆正是蒋红的儿子,而张兴赟也是蒋红抱着试试看的想法邀来的。

  团队成立之前,蒋红无意中得知北仑区中提升办公室张兴赟老师常年保持拍摄中提升变迁,就邀请他一起收集城市印象,张老师举手同意。8月4日恰逢周日,蒋红拽上高二暑假在家的儿子周云帆,和张老师一起,登广隆金融中心顶,举横幅发布“北仑城市声像记忆工程志愿小组”成立。

  组织成立了,可是帮手如何招募?“我们靠的是热情、兴趣和奉献精力。”蒋红说,北京速记公司,自己盼望从志愿者俱乐部中寻找志同道合者,但没想会这么多,更神奇的是,但凡吸收采访者,最终都成了该运动的志愿者。

  本来,蒋红所住的牡丹社区拥有一个“老牌”英语俱乐部,“长跑”14年以来,已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少热情志愿者,彼此接洽十分紧密。当蒋红这名生动者在QQ空间里输入文字:“北仑城市声像记忆工程志愿小组致力于发掘、保存北仑城市印象记忆,开展口述历史研究,积累并开辟北仑历史文化研究资源,为城市建设发展服务”时,很多人转发,并将信息贴到北仑热门网站。

  8月5日,也就是“北仑城市声像记忆工程志愿小组”成立的第二天,该工程专设了QQ群,一群志同道合者应“好汉帖”而来,其中不少群友后来成为这项工程的“中流砥柱”。目前,该群友已达200余人,不光有新老北仑人,还有不少国际友人。

  热情志愿者艰辛采访路

  志愿者大多是单位的骨干,工作强度本就很大。不过凭着一腔热情,他们还是保持了下来。据粗略统计,在这三年多时间里,志愿者选取了20名口述者进行采访,累计采访时间超过一千小时。其中,对智利外教爱心人士罗丽娜的采访就耗费了将近100个小时。

  时间到底从哪里来?该书编委之一蒋晓东是一名摄影发烧友,为了此次运动,他前后拍摄照片不下40次;书成之后,他又做校订,前后看书不下30遍。也就是说,在短期内看了1200万字。

作者:北京速记公司


现在致电 010-63797486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Go To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