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奠基在良知上 生北京速记命才会发达,才会光明(1)

日期:2016-09-12 / 人气: / 来源:网络整理

昨天下午,董平教授登上“扬州讲坛”,主讲“心体光明与自性清净:从王阳明的致良知说讲起”。

董平,现任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国哲学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中国哲学研究。先后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名相管仲》与《传奇王阳明》。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光明无瑕的自我,发掘心坎的善念,让道德和慈悲的种子萌芽生长,给自己和别人带来幸福,是每个人美好的心愿。昨天,董平教授从历史、生活的双重角度,讲解如何“致良知”,过好人生。

本报今特辑录现场录音,以飨读者。

只有奠基在良知上,

生命才会发达,才会光明

扬州是个历史文化名城,我是第一次来扬州,早上看了瘦西湖,和杭州西湖各有千秋,很诚恳感谢鉴真图书馆的邀请。

王阳明在中国历史上很特别,不仅是他有传奇的经历,中国有传奇经历的人太多了,但是王阳明,从中国思想的发展史上看,有他有趣的处所。

北宋五子产生理学

现在讲国学,讲到三大部分,儒家、道家、佛学。佛教是外来的,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占领如此重要的地位,其中的经历很长,但是简略说起来,录音整理,佛教是外来的,它以自己的方法进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固有的儒家、道家文化产生各种关系,之间有碰撞,有融入,相互汲取,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到了唐朝,佛学风行。有位人物韩愈,他在思考中国自身文化传统的地位在哪?中国也不是没有文化,中国有孔孟之道。中国人再不去关心,传统文化的道德传统就会见临断裂的危险,韩愈提出道统的观点。

北宋时,有一批知识分子,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等人,史称“北宋五子”。这些人有个共同点,都想到了这一问题。北宋五子很了不起,他们每个人都具有韩愈的问题意识,要重建孔孟之道,另外又不赞成韩愈的做法。

理学不讲佛学,是圣学,是要成为圣人的学问。鸡蛋可变成小鸡,但是不能把同样大小的石头变成小鸡。人要成为圣人,道理一样,要有圣人的本质。所以才干成为圣人。

朱熹把理学构建完整大厦

惠能大师说,明心见性,到了儒家,心性也是重要的。圣人之心,圣人之性。宋代以后,任何一个理学的学者,没有不谈论心性的,这是理学的基础问题,光有这些还不够。佛学有修行的措施,比如打坐,比如禅定,这两条工夫在理学家那里都有汲取。比如禅定,儒家那里就不讲打坐,讲静坐,理学家就说,会议速记,表面上像,实则不同,静坐在领会天心天意,领会自然的流动景象。比如周敦颐门前的草是不除的,用来体验天地自然的流动。北宋的知识分子说,每个人都是有喜怒哀乐的,儒家问我们,喜怒哀乐没有任何表达时,你的喜怒哀乐都到哪里去了,要去参喜怒哀乐未发前的情绪,之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颜回怎么逝世的?是穷逝世的。孔夫子说:“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居在陋巷,居住环境很差,粮食也没得吃,我们都会愁逝世了,但是颜回还是很快活,颜回所乐何事?

儒家要成圣。北宋五子,一直到朱熹,他们关于文学要成为圣学没有异议,目标都是一致的,要成为圣人。怎么成为圣人,关于心的观点,关于性的观点,有不同,于是就形成了门派。

比如我们要从扬州去北京,飞机、火车、汽车、轮船、步行,都是可以的,真到了北京,大家所见到的北京都是一样的,方法不同,道路有别,这就有学派。不同的学派大多数情况只是方法道路方面的不同。到了南宋,来了个大人物,朱熹,继承了二陈的观点,北京速记,已经把理学构建成一栋结构完整的大厦.朱熹的观点被官方认可,向知识分子推广。把朱熹的书《四书集注》,当成科举测验的参考书目,思想流传甚广。

王阳明知行合一

这时,王阳明来了,从思想上,他还是从朱熹那里来的,他尽管是反对朱熹的,如果没有朱熹,就没有王阳明。他依然是读着朱熹的书来的,他的动手能力很强,朱熹讲的一个道理,一草一木皆有理。王阳明十六岁,他去格竹子,但是没格出来,反而把自己格病了。他说,圣人做不了,因为格不了天下万物。他17岁要结婚了,他四处闲逛,看到老道在道观里打坐,他就走了进去,和老道说话,老道说了一大堆养生的话,他把自己结婚的事情忘记了,立刻就去打坐。到了二十七八岁,他考进士考了三次,他忽然对兵书感兴趣,他一边看书一边排列兵阵,他去监造坟墓,那里,农民工很多,他就把这些农民工当成士兵来训练。他到了江西打仗,看上去战无不胜。他到了一个处所,亲自下车,懂得周围山川地貌道路,包含民情风气,做过很多实际工夫,这就是王阳明的性格,说就是要做的,他提出知行合一是自己生活经验的总结。

要回归到一,不能二

作者:北京速记公司


现在致电 010-63797486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Go To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