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按5~6人现场速记编成一个组

日期:2016-09-26 / 人气: / 来源:网络整理

(《中华魂》授权中国共产党消息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武光(1911~2015)曾任职北京航空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处书记、自治区政府第一副主席;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939年阳春三月,武光偕年方14岁的小警卫员郭冲从晋西南达到延安。三月的延安春意盎然,涓涓的延河水,延安城南的宝塔山,欢乐有力的大生产和抗战的革命歌声,这一切令武光心旷神怡,他感到真的来到了日思夜想的党中央所在的革命圣地。

1938年,日军飞机把延安城炸成了残垣断壁,一片瓦砾,所以党中央和中央所属各机关及城内居民,不得不迁往山沟,住进窑洞。武光开端住进延安北门外中共中央组织部,那也是座窑洞。

他在中组部期间,认识了中央组织部长陈云同志,副部长李富春同志,还有他在北平地下党工作时代的共青团河北省委书记王德同志,这时他任中组部处所科科长,主抓各抗日根据地的党建工作,还有同武光在北平国民党监狱坐过牢的“难友”武竞天同志,他时任中央组织部秘书长,王德和武竞天常抽空到武光住的窑洞里见面恳谈,武光到马列学院后也利用节假日常到他们两人的窑洞里恳谈。

武光在中央组织部住了一周时间便到延安马列主义学院去学习。当时到马列学院学习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既有少数经过长征的军政干部和少数处所党的领导干部,还有少数的华侨。大多数学员是投身革命的中学生,大学生很少,凡是进马列学院学习的,必经测验,而武光因是刚从中共乡吉特委书记的领导岗位上来学习,故他被免于测验。

武光能进入马列主义学院学习感到非常幸福,他知道马列学院是党中央专为造就马列主义理论干部而创办的,院长由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兼任,王学文同志任副院长。1939年春又成立了院总支部委员会,由张启龙任总支书记。

武光被编入第三班,他既是学员,又担负三班党支部书记。第三班,是全院学员最多的一个班,约有100人,班上有丁玲、于桑、马豫章、牛书生、栗郁文、邹大鹏、刘澜波、李先念、徐海东、陈少敏、王兆相、刘晓、汪东兴、陈明、张秀山、段苏权等。

马列学院位于北门以外 兰家坪 延河以西的山坡上,山上都是窑洞,另在山下修建有一长排简易平房。为了便于过党的组织生活和组织学习,班支部在山上另建立了一个分支部,学员按5~6人编成一个组,既是党小组又是学习组,党支部的重要任务就是领导学习。

当时,马列学院的物质生活是艰苦的,吃小米,住窑洞,但精力生活是高兴的,大家同唱《延安颂》,抗战歌曲遍延安。武光和他的同学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却视延安为革命摇篮,为自己生活和学习在“母亲”的怀抱里而感到无比的幸福。他至今仍以延安为难忘的“故乡”,视马列学院为冶炼人才的“熔炉”。

毛主席为马列学院学员作的几次重要的报告:《战斗和战略问题》《反对投降运动》等,直至今日他记忆犹新,从中学到了许多马列主义的基础理论知识,慢慢懂得了什么是毛泽东思想。

陈云同志讲《党的建设》,当时校外的一些中央机关单位也来听这门课。在武光的记忆里,陈云同志讲课时,能用生活中的实例阐明问题,通俗易懂,会议速记,讲课效果好,大家都愿听他讲课。陈云讲课给武光印象最深的,一是讲到干部政策时,他不同意“打桩”政策,就是说不能把干部提起来又不郑重地轻易地放下去,这样重复会伤害干部。应当耐心肠造就干部,循序渐进地应用干部。二是陈云同志讲到“共产党员要革命到底”时解释说:“什么叫到底呢?就是到结束呼吸时才算到底”。

院长张闻天同志讲《论待人接物》,副院长王学文同志讲《政治经济学》,刘少奇同志讲《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艾思奇同志讲《哲学》,吴亮平同志讲《马列主义》《联共党史》,对这些课程武光都认真学习过,给他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且一直领导着他后来的言论和举动。

马列学院具有团结、紧张、严正、生动的学风,大家生活学习在一起亲如手足,团结友爱,过着紧张而高兴的生活。由于边区被国民党封锁,物质生活比较艰苦,吃的以小米为主,每周能吃上一次馒头,油很少,肉偶尔有一点。为了改良边区国民的生活,毛主席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这一号召下,党支部组织领导全班同学上山开荒种地养猪,上山砍柴、背柴,冬天纺线。武光样样都带头干,并且在短的时间内他纺的线就达到了二级标准。

当年武光和同学们在生产劳动中有说有笑,你追我赶,唱着大生产的歌曲,进行劳动比赛。

作者:北京速记公司


现在致电 010-63797486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Go To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