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音速记研究北京速记社南通支社始末

日期:2016-08-31 / 人气: / 来源:网络整理

民国初年,民间尚无录音设备,官员报告或谈话无法用文字毫无遗漏地记载下来。基于此,上海有一个叫冯炳勋的人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在上海市北四川路设立“炳勋国音速记函授学校”,推广速记法。速记法的涌现,较之昔日“绍兴师爷”们秘传授徒的录供快记法,更具快速翔实的优点,为此,吸引了南通城一些知识界人士的学习兴趣。

上海“炳勋国音速记函授学校”约成立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起初者信任者寥寥,后在沪、嘉、杭、苏、锡、常及苏北扬州、南通一带报刊上大做广告:速记法,录供快;学习速记法,方法很简略。具有高、初中文化程度,能听懂国语(普通话)者,按章缴费后,就可被接纳为函授生,随后函授学校邮寄速记讲义一册、专用练习本十本供自学。学员自读讲义,自做练习题,将专用练习本寄去学校,会议速记,校方给以批阅,指出毛病,加以辅导,现场速记,再将练习本寄还。待书写速记符号达到相当娴熟程度后,就可改用一般笔记本作实用记载了。30年代初,南通城先后报名参加速记函授学习的有30多人。

当时的速记符号,有横、直、撇、捺、弧形、波折等形状。波折分高低左右;弧形分俯仰倾斜;横、直、撇、捺也有长短之分。不同形状的符号读音各异,能记载20多个不同的字音;同时又可以在各个字音的末端,标上圈、点、勾、挑等形状的符号,以记载不同字音的四声。速记符号写在纸上看起来像一排排豆芽菜一样,读起来却与讲演者的原话没有明显的遗漏。

速记符号易学易记,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高不可攀。但在练习书写符号的过程中,却碰到两个难题。一是因符号的笔画长短大小比例严格,不能马虎,方能差别出不同的读音。故需下苦功练习,求得符号书写正确。为此,要依附上海校方寄发的专用练习本,方能区分各种符号的书写请求。二是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机会不多。光学不用,难以检验学习的成效,甚至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于是,南通城参加学习速记法的学员聚会商量,建立了名为“国音速记研究南通支”的组织,社址设在西门外大街一张姓人家,门前挂一块铅皮蓝底白字的社名牌子(冯炳勋在如皋也设立了“支社”)。其运动是,每星期日下午大家聚在一起交换练习书写速记符号的经验,探讨进步学习兴趣的方法。在该社建立后的两三年时间中,聚会时常由一人讲演或选读一段文章,其余人作速记,然后复读比较各人的记载,看看相互有什么遗漏和毛病,使学习与实用联合起来。有时还研究如何在“速”字上求功效,譬如,记载成语和常用的短句,会议速记,以抬高半格只记成语或短句的头尾两字的符号,照样可速记其原意。当时都是用铅笔作速记,为防止断铅耽误时间,都把铅笔两头削尖备用。

南通国音速记研究社的学习运动,引起社会上有关人士的器重。当时南通县政府的文档人员及法院录事(相当于现在的“书记员”)主动到该社观摩各人练习和运用速记法,意在借鉴应用。1935年,国民党政府推行保甲制度,南通县政府先在唐家闸、天生港、狼山等地宣传,速记研究社的学员主动到会议现场记载宣讲人员的宣讲内容,借以实践所学速记技巧。速记学员所记内容与宣讲人员所讲内容基础相符。“国音速记研究社南通支社”的牌子,一直挂到日寇侵占南通城时才摘除。

作者:北京速记公司


现在致电 010-63797486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Go To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