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它还原到19现场速记55年那间破烂不堪的教室

日期:2016-09-05 / 人气: / 来源:网络整理

《中国文学史》  钱穆讲解  叶龙收拾   天地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  钱穆讲解  叶龙收拾   天地出版社

  钱穆“学问淹博”,被称为“一代宗师”、“一位通儒”,无论历史、文学、哲学、经济,还是艺术、社会,都有其卓识,且成就高深。钱穆曾多次讲到,他最爱的是中国文学。然而遍观其一生著述80余部,逾1700万言,却没有留下一部关于中国文学史的系统专著。如今,这一憾事却以一种传奇的方法得到了补充。

  1949年,钱穆流浪香港,与唐君毅、张丕介等人一起创办了新亚书院,目标是要“替中国文化讲些公平的话”。“在新亚书院,钱先生开过两次《中国文学史》课程,一次是1955年秋至1956年夏,一次是1958年至1959年,从中国文学的起源,一直讲到清末章回小说,自成一套完成的系统。”但因乱世流离加之校务冗忙,讲稿并未能收拾成书。

  所幸,钱穆先生的学生叶龙保存了当时所记的笔记。叶龙是江浙人士,学生中只有他能全懂钱先生的无锡国语,又恰好学过速记,所以笔记做得最好,“极为仔细,能做到尽量不遗漏一个字”。钱穆曾查阅学生笔记,两次是助教查看,一次是钱穆自己查阅,均给了叶龙高分。就是说,叶龙的笔记是得到过钱穆充分确定的。

  这些笔记就在叶龙先生的箱底静静躺了60年。他“在香港搬了十几次家,这些笔记本最不舍得丢”。2014年,录音整理,已经87岁高龄的叶龙感到了把这些可贵材料收拾并传下去的紧急性。如果这些东西在他手里失传,那不只是一人之丧失,而是“钱学”之丧失,北京速记,“中国文学”之丧失。他逐字誊写、校订、收拾,并决定一边收拾,一边在媒体上连载。连载几期后,新华文轩北京出版中心(华夏盛轩图书)迅速接洽到了叶龙先生。因新华文轩在香港上市,叶先生早有耳闻,并且颇有好感,双方一拍即合签订了出版合同。

  《中国文学史》的出版消息引发了北京大学陈平原、南京大学王彬彬、中山大学黄天骥、复旦大学陈思和、南京大学莫砺锋、著名学人刘再复、德国汉学家顾彬等众多学者关于“重写文学史”的热议。复旦大学骆玉明教授慷慨作序,并亲自对图书编辑工作加以指导。

  终于,尘封60年,钱穆的文学史讲义辗转成书,我们有幸可以读到钱穆唯一一部文学史著作!

  书中保存了钱穆先生授课中最鲜活的口语表达,也留存了许多神来之笔。全书31章,从诗经一直讲至明清章回小说,贯穿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脉络。或许,并没有严谨到可用作教科书,但它有生动的生命力、有效治学的方法、令人眼睛发亮的顿悟。

  钱穆先生开篇第一课就讲:“直至今日,我国还未有一册‘理想’的文学史涌现,一切尚待吾人之寻求与创造。”至于钱先生自己这本是否可以称之为“理想”的文学史,这仍有待学界见仁见智的评论。

  不过,如果把它还原到1955年那间破烂不堪的教室,还原到钱穆当年面对的一张张浸满汗水与愁苦的脸,还原到手边连几本工具书都找不到,更没有Google可供查阅的时代,还原到一个教师走上讲台的初衷——面对白天搬砖晚上来听课、传统文化成为他们最后的“根”与“家园”的普罗大众,钱穆只能,也必须讲出这样的《中国文学史》。

  它不是高高在上的。

  它是一部沉痛而深情的文学史。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最好的中国文学入门书。

  书中保存了钱穆先生授课中最鲜活的口语表达,也留存了许多神来之笔。

  全书31章,从诗经一直讲至明清章回小说,贯穿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脉络。

  或许并不是“理想”的文学史,或许并没有严谨到可用作教科书,但它有生动的生命力、有效治学的方法、令人眼睛发亮的顿悟。

  一本好的书,它本身只是起点,它可以让读者从起点出发,向知识更远更深处独立前进,钱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就是这样的书,它是启发者,点燃许多人对中国文学的兴趣,让人忍不住去浏览和思考它所提及的作品和知识。从此种意义上,它超出了那些严正严谨的文学史。

  作者简介

  钱 穆(1895-1990) 

  国学大师、一代通儒

  字宾四,江苏无锡人。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录音整理,任院长。1966年移居台北。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其专著丰富,达80多种,逾1700万言。

  叶 龙

  香港能仁书院前院长、能仁哲学研究所及中国文史研究所前教授及前所长。

  新亚书院哲学教导系及新亚研究所毕业,曾师从钱穆多年。后获香港中文学历史学系荣誉文学士、香港大学哲学硕士及哲学博士。

  学者评论

作者:北京速记公司


现在致电 010-63797486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Go To Top 回顶部